2025年8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威胁大幅提高针对印度的关税,理由是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牟取暴利。此前,特朗普已扬言对印度商品征收25%关税及额外罚款,其高级幕僚甚至指责印度此举是在“资助战争”。这些举动让一度被视为典范的印美关系骤然紧张,也在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舞台上投下不确定性的阴影。
此次美印冲突的核心在于特朗普根深蒂固的“美国优先”与“交易型外交”理念。这不仅是对印度经济主权的挑战,也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理解这一事件需要剖析背后的经济利益博弈、地缘战略考量以及各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印度在美方压力下展现出罕见的强硬姿态,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而受到美国和欧盟的针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是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稳定且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这是受全球市场形势所迫的必要行为。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进一步证实,印俄签署的是“长期石油合同”,新德里将继续进口俄油,总理莫迪表示必须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印度媒体表态强硬,直言印度不会退缩,已准备好迎接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对决。这表明印度在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面前展现出坚定的战略自主性。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并非首次,他历来将短期经济利益置于外交关系之上。美国自2021年以来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但印度对美的高额贸易顺差、市场的封闭和不确定性成为特朗普试图通过施压打开印度市场的筹码。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角度看,美西方拉拢印度旨在牵制中国,但对印度的扶持存在“天花板”,他们也担忧印度发展壮大后可能对西方构成冲击。因此,施压也带有遏制印度部分自主发展的意图。
印度之所以能保持强硬,在于特朗普的要求触及了其敏感领域。莫迪政府目前为联合政府,政策调整需兼顾选民情绪。例如,特朗普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但这些领域事关莫迪传统票仓,可能引发严重政治后果。此外,印度从俄罗斯采购石油和军火是印俄关系的两大支柱。能源方面,俄油价格实惠,关乎能源安全与外交平衡;军火方面,印度陆军作战平台70%至80%仍依赖俄制装备,替代成本很高。印度担心如果印俄关系因美方施压而削弱,将使印度的战略处境更加被动。尽管压力陡增,印度外交“倾西方”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印度精英仍视美国对华推行遏制政策为“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在中美印三边复杂关系中,印度可能会摆出改善中印关系的姿态以争取美方让步,但最终仍会向美国倾斜,这体现了其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最大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
在全球地缘政治版图重塑的关键时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面前不会轻易成为他国棋盘上的摆设。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为美国带来一些贸易优势,但长远来看,它削弱了国际合作的信任基础,并可能迫使受压国家寻求更多元的战略选择。这种交易型外交将盟友视为可随时牺牲的棋子,最终可能损害美国自身的全球影响力。历史反复证明,在强权政治面前,经济理性往往最先成为牺牲品,但主权国家的韧性与战略自主的追求却往往能超越短期的经济账本。唯有尊重主权、互利共赢才是构建稳定国际秩序的基石。否则,那些自以为能掌控一切的棋手最终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盲人摸象者。
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