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耳东关于南朝陈帝龙袍的
制式和颜色之考辩
从史料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汉、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在最高礼服上并没有我们后世常说的“黄色大龙满身的龙袍”。它们真正穿的是“袞冕(冕服)”体系——黑上衣、赤(或黄)下裳,配冕冠与“十二章纹”。
“龙袍”作为专指黄地通身大龙的皇帝常服,是唐以后逐步成形、宋明清才完全定型。
以上结论,到此可以肯定下来了。
首先,按朝代进行梳理1)秦汉代
礼服本体:天子大典(郊祀、宗庙、元会)穿“袞冕”。冕冠“前圆后方”,垂白玉珠为十二旒;上衣为黑(玄/皂),下裳为绛/纁,衣上“绘”、裳上“绣”,合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以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展开剩余79%关键认知:汉代“龙”只是“十二章”之一,位置规整、尺度有限,并非整件衣上通体巨龙。
2)晋代(西晋—东晋)
继承与细化:沿用汉制并更清晰记述尺寸与部件——冕冠加于“通天冠”上,仍“十二旒”;衣“皂上绛下”,衣画六章、裳绣六章之制明确。朝服则可“通天冠、绛纱袍”。
南渡后的物料变化:东晋“过江”后,因美玉难得,冕旒珠改用白璇(石类)以代白玉;冕饰杂以翡翠、珊瑚等,这是晋与江南诸朝在材料层面的显著差别。
3)南朝宋、齐、梁、陈
制度总体:基本承晋制,仍以“袞冕+十二章”为最高礼服范式。唐代史家引沈约《宋书·志》称“魏、晋郊天,亦皆服袞”,并连类至南朝制度,可见承继脉络。
颜色细节的时代差:有文献引“宋明帝制:以大冕、玄衣黄裳郊祀天地”,说明南朝阶段不仅见“玄衣纁裳”,亦出现“玄衣黄裳”的实践(服色受“改正朔、易服色”影响)。这与汉、晋常见的“玄上纁(绛)下”形成细微差异。
实操风貌:礼服仍是“章纹位列、尺度克制”的体系,龙只是一章;平日朝会常服趋于圆领袍、绛纱袍配通天冠等,而非满身巨龙。
第二,“龙袍”的历史定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皇帝“大礼服”核心词是“冕服/袞冕”,而不是后世语境中的“龙袍”。
由于唐李家是鲜卑化汉人集团北周的关陇贵族出身、唐朝时期、胡风盛行!以至于文化上或多或少的有游牧民族风范!“一半胡风似汉家!”。
“龙袍”(黄色、通身大龙)的观念与颜色禁令,主要在隋唐确立框架、唐代强化色禁、宋以后成俗、明清定型,终至清代的“九五之尊+海水江崖”等成熟视觉语汇。
第三,给影视美术与造型的直观要点
冕冠造型:前圆后方的冕板,加通天冠为基;两侧黈纩(耳塞绵),冕前后各垂12条珠旒(汉玉、晋南渡后可见白璇珠替代)。
礼服配色:
汉、晋常见:上黑(玄/皂)、下赤(纁/绛)。
南朝可选:延续“玄衣纁裳”,亦可据史料演绎“玄衣黄裳”(宋明帝郊祀)。
章纹排布:衣六章(含“龙”),裳六章(藻、粉米、黼、黻等),位置规整、比例克制;务必避免后世那种通体巨龙满身的“视觉误读”。
日常朝会:可用“通天冠+绛纱袍”的朝服形态,显示与大礼服的等级区分。
结论:
汉:确立(或恢复)“袞冕+十二章”的礼制范式。
晋:沿袭并细化制度;东晋南渡后,冕饰材料有所变更。
南朝宋齐梁陈:总体承晋制,最高礼服依旧是“袞冕十二章”,但在服色上出现“玄衣黄裳”等时代化差异;“龙袍=通体大龙黄袍”的后世形象是不符合南朝历史的。
因此,陈氏五帝的龙袍制式以古代汉服为主,颜色“玄衣黄裳”,通天冠“袞冕十二章”。陈朝五帝彩像定型如下:
发布于:美国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