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即将结束,难得的8天长假里免不吃了月饼、螃蟹、家宴、火锅,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这回俩节还了得?!怪不得不少人笑着调侃:“这过的哪是‘团圆节’,分明是‘体重劫’啊!”
其实,体重管理从来不是“节食苦行”,而是在享受美食和维持平衡间找对方法。记住这三件事,既能吃大餐,又能守住体重防线,轻松应对“节日肥”。
饮食调控:非“节食克制”,而是“精准取舍”
很多人觉得“控体重=少吃”,白天“来者全拒,我决心减肥呢哪能吃这个”,好友喊我聚餐我都不去,夜里“人生苦短,我一生放荡不羁哪能受这委屈”,召集十个骑手楼下开个“深夜补给会”。节日体重管理的核心并非拒绝美食,也不用跟美食较劲,记住“饱腹感优先、热量可控、营养均衡”原则,通过合理的饮食顺序、分量控制和食物选择,不知不觉就能降低过量热量摄入。
1. 吃饭先吃“素+蛋白”,后面自然吃不多
展开剩余83%开饭别先夹红烧肉、米饭,先夹2-3筷子绿叶菜(比如清炒油麦菜、凉拌菠菜),或者吃几口清蒸鱼、白煮虾、凉拌豆。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速度,蛋白质能提升饱腹感持续时间(约4-5小时),两者结合可使后续主食、高脂菜肴的摄入量自然减少30%左右,避免因空腹导致的暴饮暴食。先用纤维和蛋白质能快速填肚子,等再吃主食和油腻菜时,你会发现“没那么饿了”,不知不觉就少吃了1-2块肉、小半碗饭。
2. 高糖高油的菜,按“小份”吃就不超标
- 月饼要控量:传统莲蓉、豆沙月饼每100克热量约400-450千卡,这相当于是白米饭的四倍,说一块月饼等于两碗米饭一点都不夸张,所以月饼每个都是小小的热量炸弹,千万不能大炫特炫,也不要当成零食吃,建议大家把它当成正餐吃,这样即便能量超出也是有限可接受的。
- 硬菜别贪多:红烧肘子、糖醋排骨,香喷喷的火锅烧烤,假日聚餐这类菜是常客,当然可以吃但一定学会控制频率和数量,多了就是负担。学会每一口都细细的品尝,充分满足味蕾,满足后即停止。“浅尝辄止”的习惯既可以让你既能享受美食,又无需担心体重失控。
- 零食别抱着罐吃:坚果倒在手心,抓一把就够(大概20-30颗瓜子仁的量),原味的要比盐炒油炸的健康的多;蜜饯、果干少吃,大量的维生素等营养早已流失,换成苹果、柚子这类新鲜水果,甜丝丝还不胖。
3. 少喝“隐形糖”,换成温水或淡茶
奶茶、碳酸饮料、果汁里的糖特别多,一杯大桶的奶茶能量可能比一顿饭还多。建议用温水、淡茶水或无糖苏打水替代,白水喝腻了泡点柠檬片、山楂干,酸甜又没负担,同样是饮料,热量却能降不少。
体力活动:非“刻意健身”,而是“融入日常”
平时说“没时间运动”还能理解,假期闲下来了,有了充裕时间,一定要抓住机会运动起来,不用特意跑去健身房——把“动”融入平时做的事里,提升非运动性体力活动产热(NEAT),既能抵消部分节日额外热量,还能拿回属于你自己的健康获益。
1. 碎片时间“偷着动”,比躺着强太多
饭后别马上坐沙发、躺床上,站着聊会儿天、陪家人在小区散20分钟步,或者站着剥石榴、择菜,既能帮肠胃消化,又能消耗掉小半块月饼的热量;逛公园、景区时,别总坐观光车,四处走走看看风景,一天下来轻松走够6000步,既能消耗一些能量,也更能获取一些健康收益。
2. 做家务也是“运动”,边收拾边消耗热量
擦玻璃、拖地、整理衣柜这些家务,看着简单,其实超耗热量:拖1小时地相当于消耗掉1杯奶茶的热量,擦玻璃1小时能抵上几小块红烧肉。假期每天花30分钟做家务,比如和家人一起包饺子、收拾厨房,既能让家里干净,又能避免久坐不动堆热量。
作息管理:非“严格卡点”,而是“守住底线”
长假作息无需完全复刻工作日,但需避免“昼夜颠倒”打乱代谢节律——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会影响瘦素(抑制食欲)和饥饿素(促进食欲)的分泌平衡,导致食欲异常增加,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
1. 控制熬夜时长,避免代谢节律紊乱
每日入睡时间尽量不晚于平时睡眠时间点,长期熬夜会导致脂肪代谢效率下降;可以睡到自然醒,但无需刻意赖床,强行延长睡眠并不会让身体得到更好的恢复和放松,反而会越睡越困,还容易饿,影响饮食行为,同时还要避免“白天补觉、晚上失眠”的恶性循环。
2. 保证充足饮水,维持代谢正常运转
每日饮水量需达到1500-2000毫升(约8杯),水温以30-40℃为宜,避免因饮水不足导致代谢减慢;可在晨起后、餐前30分钟、运动后各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既能提升饱腹感,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废物排出。
假期的核心意义是陪伴与放松,体重管理的目标也并非“零增长”,不用天天盯着体重秤较劲。只要做到“”顿顿吃饭七分饱、每天活动半小时、睡眠规律不熬夜”,就算体重涨个一斤半斤,节后1-2周也能慢慢调回来。长胖不在一天两天,减肥也不差一顿两顿,别因为吃了一块妈妈做的红烧肉就焦虑,能安心享受节日的美食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在享受节日的同时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才是体重管理的健康之道!
供稿|体重健康管理中心 刘长圈
编辑&责编|业务拓展部 张曦
发布于:北京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