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探索未知、开拓进取的重要舞台。从新石器时代先民与海洋的初步接触,到秦汉时期海洋意识的觉醒与拓展,再到唐宋以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古代海洋文化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壮丽历程,彰显着古人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海洋文化的萌芽,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青鱼骨和海贝壳,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与海洋建立了初步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洋逐渐从生存的边缘走向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以“渔盐之利”富国强民,吴越两国凭借强大的水军力量称霸东南,海洋经济成为诸侯国崛起的重要支撑。这一时期,海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知领域,而是被赋予了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为后世海洋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海洋文化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秦始皇、汉武帝等有为君主将目光投向海洋,通过巡海、求仙等活动,展现了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同时,海洋意识在政治话语中逐渐强化,“天下”与“海内”的对应关系成为大一统理念的重要表达。燕齐方士作为海上探索的先行者,虽掺杂迷信色彩,但其航海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海洋知识的积累与传播。汉景帝阳陵出土的海产品遗存,如文蛤、扁玉螺等,证明了海洋文化已深入内地社会生活,成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历史遗迹与文献记载,共同勾勒出秦汉时期海洋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展开剩余46%唐宋以降,海洋文化进入繁荣阶段。随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唐代的“海鹘”船、宋代的车船,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船舶设计上的卓越智慧;远洋航海中使用的罗盘与过洋牵星术,体现了对天文地理的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海洋贸易蓬勃发展,瓷器、茶叶等中华物产通过海路远销海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泉州、广州等海港城市“蕃舶凑集”“宝货丛聚”,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枢纽,彰显了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
古代海洋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古人向海图强的精神支撑。无论是齐国“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富国策略,还是郑和下西洋“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使命,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海洋时的勇气与智慧。这种精神,既包含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也蕴含对和平发展的执着追求。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向深海,在开拓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互利共赢。
发布于:贵州省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